- 2022-7-1 2023年武漢市非物質文...
- 2022-6-8 科技項目申報
- 2022-6-9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9 合肥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2022-6-8 發明專利申請
其他市行業資訊
好消息,績溪縣獎補政策來了!2023年宣城績溪縣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申報獎勵補貼指南,那么如果績溪縣的朋友們想要申報績溪縣科技創新政策中的獎補資金項目的話,可以隨時聯系臥濤科技小編咨詢合作,臥濤科技,專注項目申報、知識產權代理10年。
代理免費咨詢熱線:0551-65306190,18715065127(微信同號)
一、績溪縣培育科技創新主體
1、績溪縣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對首次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再次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規模以下高新技術企業首次達到規模以上的一次性獎勵10萬元。
2、績溪縣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年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及以上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購置用于研發的關鍵儀器設備(原值10萬元以上),按其年度實際支出額不超過15%予以補助。單臺儀器設備補助分別最高可達200萬元,單個企業補助分別最高可達500萬元。補助資金用于研發。
3、績溪縣支持企業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對納入省、市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的,按照項目研發投入額不超過20%的比例予以配套支持。納入省科技重大專項的項目最高支持額度不超過500萬元,納入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的項目,最高支持額度不超過100萬元。支持工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申報省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對列入實施計劃的,一次性補助3萬元。
二、績溪縣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
績溪縣對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技術成果成熟并能在18個月內轉化為產品、形成銷售收入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我縣創新創業,以債權投入或股權投資等方式,分A、B、C三類,給予1000萬元、600萬元、300萬元支持。
三、績溪縣支持創新載體建設
1、績溪縣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一次性分別獎勵50萬元、10萬元。對我縣企業牽頭組建新獲認定的國家(試點)、省(試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別一次性獎勵50萬元、20萬元。
2、績溪縣支持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對新認定的省工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前述機構在省組織的運行評估中獲優秀等次的,一次性獎勵50萬元。
3、績溪縣對新批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一次性獎勵300萬元。對新批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對新認定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一次性獎勵500萬元。上述獎勵資金用于園區、基地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四、績溪縣支持科技企業孵化服務
績溪縣對新備案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或眾創空間,分別一次性獎勵100萬元、50萬元、10萬元。對已備案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或眾創空間在國家、省開展的運行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等次分別一次性獎勵100萬元、50萬元。
五、績溪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1、績溪縣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的第一完成單位,分別一次性獎勵200萬元、100萬元;對獲得省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的第一完成單位,分別一次性獎勵100萬元、50萬元。上述獎勵資金70%用于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30%獎勵項目主要完成人。
2、績溪縣鼓勵企業或創新團隊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對進入省賽區決賽的,給予2萬元獎勵,進入全國賽區決賽的,給予5萬元獎勵;對獲得國家、省創新創業大賽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的等額配套獎勵(同一項目以獲得最高獎項獎勵,不重復享受)。
六、績溪縣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應用
1、績溪縣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補助0.5萬元/件(發明專利申請進入實審階段資助0.3萬元,授權后資助0.2萬元)。對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后資助0.2萬元/件(僅限于在我縣就讀的青少年學生)。
2、績溪縣對企業獲得授權的應用型發明專利每件獎勵3萬元(當年發放2萬元,第三、五年憑年費繳納憑證分別給予0.5萬元資助)。對企業從縣外轉讓的發明專利并在本縣投入應用的,可依據本條款申請獎勵。
3、績溪縣對獲得國家、省專利金獎的企業分別獎勵100萬元和20萬元。
4、績溪縣對在我縣注冊的科技服務機構,在省和市開展的運行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等次的分別給予20萬元和10萬元獎勵。對在我縣企業開展專利代理年申請量達到80件,且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50件以上的科技服務機構,一次性獎勵2萬元。
5、績溪縣企業貫徹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標準管理并通過驗收的,一次性獎勵10萬元。
本政策各項獎補資金,同一企業每年享受的獎補金額原則上不得超過當年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由縣財政安排兌現。
本政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縣科技局負責解釋。以前相關文件與本政策不一致的,以本政策規定為準。未盡事宜,按照省、市支持科技創新有關政策施行。